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——探访我市部分县区乡村脱贫攻坚新气象

    信息发布者:汉源九襄百挑村
    2017-07-18 00:35:45   转载

    不畏盛夏骄阳 只为脱贫奔康

    来源:雅安日报 时间:2017-07-17

    盛夏时节,酷暑炎炎。比天气更火热的是雅安大地上处处涌动的脱贫攻坚的滚滚热浪。穷,不生根;富,无天生。乡镇、村积极宣传引导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真正帮助贫困户斩断“穷根”,努力让贫困户翻过“穷身”致富奔康。在这一过程中,一个个脱贫样本,以浓烈的色调,绘就出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,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……

    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:

    加粗延长产业链

    共同发展助脱贫

    古城村贫困户龚书庆在查看玉米地

    来到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,如同走进了一个天然氧吧,到处是林竹、茶园,溪水潺潺,新居点缀其间,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。近年来,该村大力实施村组公路硬化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,让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。目前,该村已有48户150人脱贫。

    身残志坚 满怀信心摘“穷帽”

    11日,烈日当空。正午时分,正在自家茶园里忙碌的黄春强,浑身已被汗水浸透。两袖空空的黄春强,一屁股坐在地上,抬腿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,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。

    回到家,黄春强就钻进猪舍忙碌起来。只见他先将糠麸倒入桶中,用脚趾夹住水瓢舀了大半瓢水,再夹起木棍将糠麸搅拌均匀。

    喂猪对于常干农活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,但对于黄春强来说并不轻松。

    现年40岁的黄春强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。1999年,黄春强外出务工不幸遭遇车祸,从此永远失去了双臂。飞来横祸没有将他击垮,反而让他更加坚强。

    “看着家里的母亲,我没有任何理由退缩,因为家人需要我的照顾,我是家里的顶梁柱。”黄春强说,早年他用双脚经营梨地,几年下来,梨地发展到20余亩,日子渐有起色。后来因梨价格下跌厉害,黄春强一家始终没能摘掉“贫困帽”。

    要带这样的家庭脱贫,找到合适的路径,是扶贫干部要跨的第一道坎。为此,村上的帮扶工作队,坚持每周入户,找黄春强谈话。渐渐地,黄春强也对未来脱贫发展有了信心。

    趁热打铁。针对黄春强的实际情况,将梨地开垦改种为茶,同时发展养猪养鸡养殖业……一套脱贫方案随之实施。

    身残志坚的黄春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下茶园用脚抹芽。收获季节,他一只脚站着,另一只脚夹住茶叶,一片一片地摘下放在一起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今年上半年,黄春强挣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
    “农技员会定期前来我家茶园进行指导,发展茶叶就是我脱贫致富的希望。今年养猪养鸡行情也不错,年底脱贫不成问题。”黄春强信心满怀。

    因地制宜 拓展思路促发展

    “林竹保收、茶叶增收、养猪创收,三大产业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骆正冲自豪地说。

    近年来,古城村主导发展优质茶叶、优质林竹和养殖商品猪的农业发展思路。骆正冲说:“全村有茶园面积2000余亩,林竹面积有12000亩,利用自然优势,积极引进茶加工企业,发动群众连片发展茶园基地,加粗延长茶叶产业链条,为古城村村民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增收的道路。”

    今年清明节前后正是赶制春茶的最佳时节,村民武安龙的5亩多老茶园经过改造后,今年开春便发出了新芽。

    那几天,他请来劳动力帮忙采摘,不到半天时间就卖了3.5公斤,收入数百元钱。

    武安龙说:“以前我们的茶叶摘了就在当地卖,卖不出的有时还给猪吃或者直接丢了。”

    其实,古城村种茶历史悠久,但由于当地没有加工企业,鲜叶大多贱卖到村外,卖不出的就自食或丢弃,久而久之茶产业逐渐萎缩,当地百姓对发展茶叶都没了信心。

    在全村确立共同发展目标后,村委会开始拟定引进扶持外来茶叶公司,专门从事茶叶二次加工。

    “企业建成投产后,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鲜叶,不仅让当地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,也让他们重振了种茶的信心。”骆正冲说。

    大家纷纷着手改造老茶园,等待加工厂的建成。村民武安强说:“到时候加工厂建在这里,有现代化的设备,制的茶叶质量好,价格又好,所以我要扩大种植面积。”

    “茶叶加工厂的新建,将促进农民重拾老茶园,建好、管好新茶园,也发挥企业、合作社、农户的联动效应,提升茶叶的加工水平,提高茶叶的品质,推动农业产业与二、三产业的深度融合。”骆正冲说,当地林竹产业也正采用同样的发展模式,可以说“全村共同发展”是当前古城村最直接、最有效的一种发展方式,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、好抓手、好平台。

    在确立全村共同发展工作中,古城村还在产业壮大、基础设施配套、环境改善、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    在该村采访时,记者发现了不少的水泥路面,且大多与公路相连,就像主动脉上分叉出来的一条条支脉,遍布全村,而且纵横交错,形成网状。道路的畅通,让村民增收的步伐迈得更稳、步子迈得更快……

    荥经县新添乡黄禄村:

    多产业同发展

    强组织富百姓

    黄禄村村民汪德云在喂鸡

    盛夏,荥经县新添乡黄禄村山青天蓝,茂盛的竹林掩映着白墙红瓦的民居。村中,林下养殖合作社和脆红李合作社的会员们欢声笑语,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。

    找准发展路子 规模养殖小有名气

    “脱贫先立志,致富靠自己。”这是该村贫困户汪德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
    汪德云在同村的乡亲们眼中是个勤快人,从早忙到晚,然而收入并不多,加上命运多舛,妻子多病、老父卧床,全家劳动力少,一家因此致贫。

    如何让汪德云脱贫致富,黄禄村第一书记关沛一直牵挂着。前后调研多次,仔细了解了汪德云家的情况后,2015年年底,关沛与汪德云商议,通过林下养殖和特色种植来逐步脱贫。

    在联系单位的帮扶下,汪德云的鸡种问题解决了。为节约成本,关沛和他商量,决定用自己种植的慈竹来建鸡舍和围栏,即生态又环保。

    2016年年初,黄禄村成立了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。

    随即,村干部找上门来,鼓励汪德云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事务中来,脱贫奔康。

    合作社发展前景如何?入股资金从哪里来?盈亏如何分红、担责?汪德云心中没有底。

    针对汪德云的疑虑,村干部当即承诺:每户贫困户只需要50元现金入社,资金专人管理,只用于产品销售运输费用;合作社管理人员无偿为贫困户和会员服务,赚了钱,则将盈利按销售比率进行分配。

    “只赚不赔的买卖,干!”汪德云一家迎来了摆脱贫困的机会,2016年年底,汪德云终于实现了200只林下鸡不下山就销售一空的愿望,2017年年初,汪德云养殖的林下鸡达到了460只。

    在黄禄村,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,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:缺劳力、缺资金、缺技术、缺项目。黄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,把扶贫政策与该村发展结合,把养殖合作社与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努力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。

    关沛说,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,初期通过小批量的鸡苗发放,让老百姓尝到了林下养殖的甜头。随后又多方联系收购商、超市、电商等入村考察,解决了群众的销售难题。为了推动林下鸡大规模发展,驻村工作组采取了“两头带中间”的方式,优先支持贫困户,鼓励党员干部带头示范,再带动全村一起发展。

    村党支部书记石华祥说:“虽然贫困农户缺少资金,但可以把他们拥有的其他生产要素变成脱贫资本。” 而今,黄禄村林下养鸡在外已小有名气,各种经销商纷纷定期上门收购。合作社正在积极探索与成都电商、超市等高端市场建立长期、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的途径。

    转变观念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

    养殖业的发展,让该村群众吃了颗“定心丸”。但要实现“共同脱贫致富”和“强组织、富百姓”目标,大家都认为,仅靠养殖业还不够,必须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单一养殖模式,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。

    “为能让村民们早日脱贫致富,结合本村自然优势,引进了脆红李树苗,免费提供给贫困村民栽种,以果林经济为村民们带来更多收入。”关沛介绍说,2016年,该村采取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种植脆红李百余亩,发展脆红李产业。通过贫困户以土地入股,脆红李实现收益后,合作社与贫困户实行二八分成。

    目前全村已完成第一期果苗种植50余亩,且长势良好。预计丰产期基地亩产2500公斤以上,年产值可达到150万元以上。同时,合作社现已有贫困户5户,将助推参与种植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,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10万元以上。

    脆红李3年挂果,4年进入盛产期,挂果前,村民就靠林下养殖获得收益……“主导突出、长短结合、产销一体、多元增收”的发展格局正在黄禄村逐渐成熟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黄禄村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“个、十、百、千、万”的总体工作思路。即:发挥“一个党支部”堡垒作用,带动“十余户贫困户”脱贫奔康,新建“百亩脆红李”产业基地,壮大“两个千亩”茶叶、林竹基地,打造“两个上万”黄柏、林下养鸡基地。在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同时,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,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